在“今天消费降级了吗?”小组看到一个帖子,博主发文感慨:打工女孩最好的省钱方式就是减肥、运动和读书。
减到合适的体重,会感觉自己穿什么都好看,也不用买那么多衣服了;
运动也不必非要办健身卡、请私教,只要你想动,运动可以是免费的,还减少了刷手机、逛购物网站的时间;
而读书则会让自己静下来。
她感慨,经常刷短视频、碎片化的阅读,会让人变笨,网络上消费陷阱又很多,刷短视频就不小心买了好几次东西。
同样的时间花在读书上,你会更能静下来思考生活、思考世界,不会随便被诱惑的说辞牵着鼻子走,购物也更理性。
最近总能听到很多人感慨“生活不易”,大厂裁员、一些行业面对市场的冲击、考公“上岸”成为年轻人看似最安全的选择……
事实上,危机和挑战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,没有一个阶段是完全安全、可以放心躺平的。
放弃成长,就是最没有胜算的冒险。
坚持阅读,则是对未来成本最低的投资。
1
前几年有位朋友打算去欧洲旅游,工作三五年,有了一点积蓄,就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。
结果突发疫情,打乱了她的计划,最近问她还有没有出去玩的计划,她的愿望忽然变了。
她说,为了准备旅游,买了一些游记和介绍当地文化的书,看得越多越发现,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、没有对历史文化的了解,匆匆出去玩,就只是看看风景而已。
而且出去玩一趟的钱,要存一两年,如果只是看风景、拍照片、发朋友圈,就太不划算了。
先读万卷书,再行万里路,那些路会走得更有价值。
去年,31岁的陈直以“读哲学的农民工”身份受到关注,他在各地流水线打工,也在空闲时间阅读和翻译哲学,他把自己翻译的《海德格尔导论》发到网上寻求出版的机会,结果就火了。
高中时,陈直从村里去县城读书,身边许多同学比他富有、比他自信,他痛苦地自问:“为什么别人可以生在很有钱的家庭?为什么我是出生在这种家庭?”
直到他在大学图书馆里看到了哲学,他第一次知道了康德、黑格尔、尼采,知道了形而上学、现象学和存在主义……
他说,哲学让他短暂脱离过平庸的生活,拥有过精神上的纯粹,也从其中感受过快乐,他向往哲学构建的“人生意义”,但他无法超脱。
被媒体报道后,陈直辞去了电子厂的工作,有一家学校邀请他去面试,说可以根据他的情况安排一份合适的工作。
《人世间》的作者梁晓声曾感慨,自己年轻时,手头很紧,花八角钱买一本书也会犹豫。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太多,一本书即便是四五十元,也不过就是一场电影票的钱,可是年轻人却不愿意读书了。
这让他感到遗憾——有那么多好的书、好的文章,给读者带来各种美好的可能性,你为什么偏要往那么低下的方向走呢?
他说:“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,你多读一本好书,就会对你产生影响。
只要你曾经花过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去读好书,无论做什么,都有自信。”
2
很多人的阅读习惯,从走出校园的那一天就结束了,工作忙、压力大,有无数理由让他们放弃阅读,但读书成长的习惯,不仅会影响读书时的成绩,同样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、家庭幸福。
最近各地高考成绩出炉,湖南衡阳的一家人让所有父母都羡慕了。
家里三胞胎同年高考,都在650分以上,两人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,一人被北大预录取。
媒体报道,三胞胎的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,母亲是一名工程师,同时担负着教育三个孩子的重任。
孩子喜欢奥数,母亲会先自学一遍,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问题,既能把三兄弟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,还是孩子最好的伴读。
有人说,父母本无差距,手机看多了,孩子陪伴少了,也就拉开了差距。
但是陪孩子做什么,不同能力的父母有不同的选择。
有人可以陪孩子玩儿,但不能陪他读书;
有人可以陪孩子读书,但无法指导他的作业……
最好的教育,是父母的不断成长。
你在成长,孩子就会相信,学习是有价值的。
毕淑敏说:“让孩子爱上阅读,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资。”
爱上读书,就是爱上一种用理性、用经验解决实际困扰的思维方式。爱读书的孩子,不害怕寂寞,因为书里有他的朋友;他们也不怕迷茫,因为读书会帮他找到答案。
读一本书,就是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,开的窗多了,他的视野大了,心胸就会宽广。
读书带给他的专业能力提升和精神财富的厚重,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,这比任何家产都宝贵。
3
《我们仨》里写到钱钟书一家人相处的场景,总是让人心生向往。
杨绛回忆,自己伏案阅读的时候,钱瑗闲来无事,就读母亲案上的书,就这样,她读了大量的英文小说、传记、书信集等等,后来改学了俄语,但是英语也是她的强项。
杨绛和钱钟书在家的时候,也是“在起居室里静静地各据一书桌,静静地读书工作”。
她回复跌宕起伏的一生,“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,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。”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umrw.com/621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