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~第一个小故事
最近我开始喜欢喝一款茶饮料:“三得利”,
朋友刚推荐给我的时候,我很抗拒,我不能接受“喝冷茶”这个事情。
但是后来我上瘾了,因为需要在户外买水喝的时候,面对超市货架上各种饮料,我发现自己除了无糖的茶饮料,别无选择。
茶饮料不是近两年才出的新品,“东方树叶”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,当时和蛇草水一起被评为“中国最难喝的饮料”。但是今天茶饮料中卖的最好的,是东方树叶的青柑普洱。
ps:因为那些当年说难喝的年轻客户,进入社会后,养成了喝茶的习惯。

~第二个小故事
天猫上的线上药店越来越多,里面的商品占很大比例的是各种补充型保健品。你家门口的线下药店越来越多,一进门最明显的货架上摆着的都是补钙、补维生素的瓶子。你在朋友圈看了保温杯泡枸杞的段子,你在视频里看到了“除湿”很重要。
医保额度堪忧,有些省份半年都划不出医保卡金额,但网上买药不能刷医保;大病重病会导致家庭因病至穷,人民健康才能更好得延长退休时间、养更多孩子;卖保健品,不能刷医保,且利润极高,所以大型制药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就在20个亿以上。
ps:每个人总想为自己的健康生活做点什么,类似于抢盐,屯面什么的,大家都需要通过做点什么来给充满不确定的生活多点确定性。毕竟买买保健品还是要比坚持运动 健身什么的来的容易的多。

~第三个小故事
京东在每所大学的校园里,都会设置服务生,他们被称为京东校园派。这些服务生给同学们做京东校园学生认证、线上搭配学生专区,而目的是卖一种金融产品叫“校园白条”。
在大学里打“白条”的学生们,进入社会后的大额消费,习惯和积攒的额度,让他们打了“京东金条”。
ps:说到底我们还是个“幼鹅”。

~第四个小故事
我问一个资金实力优质的朋友,如果你买房会选谁家?他说第一是保利,第二是融创。
选择保利,原是他买了保利的股票,这支股一直在涨;他选择融创,是因为他认为在乐视这个事情上孙宏斌是被绑架的,他同情孙宏斌。他选房的时候,会先看这两个品牌的楼盘,他不会去找中介。
ps:事后归因,股价的涨跌和房子的好坏,没什么因果关系。人呀,是先爱上一个人,才会从他身上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闪光点,哈哈哈哈哈!

~第五个小故事
在榆次山西大学城就读的学生们毕业了,他们到省会太原和其他城市工作。同时开始考虑买房,他们中很多人首先考虑的是万科的项目。
大学城刚投入使用的时候,旁边的第一个地产项目是万科朗润园,这个项目的商业街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购物场所,也成为了每届学生的消费习惯场所。
这条英伦风情的商业街,不仅给他们提供了餐饮休闲娱乐,也承载了他们四年的青葱回忆。当他们踏入社会,选择人生首套的时候,“万科”品牌成为他们心之向往的首选。
ps:我的土豪朋友说,本身万科还不错呀,我也想买个万科的房子。只是他来太原的时候,我已经买了。


你看到了吗?这些引发结果的原因,在我们的日常客户统计表上的选项中根本找不到,在我们的工作安排中也没有类似内容。
我们在客户购买原因描摹中,不会统计到这个人在大学的时候就对品牌就有了初步的好感,也不会知道他对公司老板抱有朴素的同情。
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营销眼界之外的“顶层设计”。而这些设计,并不在你希望的那种“长期主义”范畴内。
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,资本的力量早已把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,理解的不理解的人性的那一面的研究,应用到了极致。
毕竟为了逐利,是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韭菜的。在股东和资本市场要求的增长率面前,万事皆可为培养市场。
所以,长期主义是什么?

PS:我以前听过碧桂园多年资助贫困学子的事,我想这些孩子未来可能就是碧桂园的员工、业主,或者是品牌的忠实传播者。
我不想鼓吹阴谋论,也许有些正向效果纯属偶然,但是企业很多正确的选择,只有把时间拉长,才能看到结果。如果选择就错了,即便拉长周期,也不会开出奇迹的花朵。
所以,你怎么知道“他”不行?眼前的一些苟且,不代表就是错误,我们只是眼光不够长远。

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umrw.com/16978.html